财经新闻
餐饮、出行消费正逐渐走出低谷,但整体消费依然偏弱。
8月1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7月物价指数。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2.7%,比上月回升0.2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小幅走高。7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2.4%,降幅较上月收窄0.6个百分点,近三个月ppi在持续改善。
7月cpi、ppi双双改善,反映出消费活动、工业生产在稳步恢复。不过,仔细分析cpi上涨的原因,受疫情、洪水影响,猪肉短期供应紧张、鲜菜价格上升等影响食品涨价是主因。刨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还在走低,7月核心cpi同比上涨0.5%,创出近年新低——需求在改善,核心物价难上涨,反映出消费整体偏弱的态势。
由于去年下半年猪肉价格较高,放眼未来几个月,被猪肉价格主导的cpi,其涨幅有望回落。工业生产、消费需求的持续回升,有望推动ppi、核心cpi的改善。
cpi走高或为短期波动
cpi连续两个月走高,食品是推动主因。
7月cpi环比上涨0.6%,上月环比下降0.1%。其中,食品价格上涨2.8%,涨幅比上月扩大2.6个百分点。具体而言,猪肉价格环比上涨10.3%,鲜菜价格环比上涨6.3%,蛋类价格环比上涨3.1%。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董莉娟表示,随着餐饮服务等逐步恢复,猪肉消费需求持续增加,而多地洪涝灾害对生猪调运产生了一定影响,供给仍然偏紧,猪肉价格环比涨幅比上月扩大6.7个百分点;受不利天气影响,鲜菜价格环比涨幅比上月扩大3.5个百分点;由于蛋鸡存栏减少,夏季产蛋率有所下降,鸡蛋价格在连续9个月下降后转涨,上涨4%。
3、4、5月份连续下降3个月的猪肉价格,在6、7月份持续回升,目前处于高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7月猪肉价格同比上涨85.7%。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7月末全国猪肉平均批发价已经超过48元/公斤,相较5月末年内低点(38.5元/公斤)有明显回升,略低于今年2月中旬的价格(50元/公斤)。不过,8月初以来,猪肉价格在高位有小幅回调的趋势。
除了餐饮消费的回暖,电影院解封带来票房的恢复,7月暑期消费活动也在走强。比如,7月份飞机票和宾馆住宿价格,环比分别上涨2.9%和1.7%。
不过,食品助推7月cpi回升的背后,整体消费活动仍然弱于正常年份。7月核心cpi(不包括食品和能源)同比仅上涨0.5%,wind数据显示这是2013年以来的最低值。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查询数据发现,2013-2019年期间,核心cpi涨幅稳定在1%以上,大体围绕1.5%波动(低至1.2%,高至2.5%)。进入2020年,核心cpi涨幅整体在走低,从1月份的1.5%降至7月份的0.5%。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学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近两个月猪肉价格回升,属于短期现象,南方降水等影响到生猪运输。核心cpi涨幅的缩小,显示出消费需求偏弱,像旅游、交通工具、家用电器价格同比均在下降。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7月核心cpi涨幅缩小,主要是我国零售、餐饮、旅游等行业仍未完全摆脱疫情拖累,也与去年同期基数较高有关。不过,7月核心cpi价格与上月持平,相较6月环比价格下降0.1%,反映出内需有所改善。7月cpi走高,主要原因有猪肉价格走高、天气因素及需求回暖,下半年cpi温和趋缓态势未变。
扩内需政策仍将继续
7月ppi同比下降2.4%,降幅持续三个月不断收窄。7月ppi环比上涨0.4%,工业生产、市场需求回暖的态势进一步明确。
分行业来看,受国际原油价格影响,石油类价格领涨。7月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环比上涨12.0%,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价格环比上涨3.4%,这带动石油类工业品价格在大幅修复,像7月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同比下降27.8%,降幅较上月收窄11.3个百分点。
刘学智表示,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工业生产在持续改善,带动ppi回升;稳增长力度加大,“两新一重”项目的建设,也在推动ppi的改善;在年初国际大宗商品大幅降价的背景下,现在趋于回升,也在带动ppi的回升。预计未来ppi降幅会逐渐收窄,不排除年末ppi恢复到正增长。
周茂华表示,ppi的持续改善,得益于国内需求逐步回暖,企业信心改善、工业生产持续加快,以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整体走高。下半年,ppi同比有望逐步收窄。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回升,反映出世界经济逐渐走出低谷,但全球经济仍在疫情阴影之下,世界经济恢复程度仍有变数。为应对疫情负面冲击,国内外宽松货币政策效果在持续释放,尚未传导至cpi数据上来。
7月cpi回升为食品推动的结构性上涨,7月核心cpi涨幅较低、ppi仍为负增长,反映出疫情下总需求依然相对疲弱。
周茂华表示,国内物价整体趋缓,其中,核心物价、工业生产者物价整体仍偏离正常水平;国内部分行业企业并未完全摆脱疫情拖累,各行业复苏不平衡,仍存部分闲置资源;全球疫情防控与经济前景不确定性仍强,经济整体仍需要偏积极政策支持。
“但过度宽松货币政策容易引发负面效应,下半年政策组合需要在稳内需、防风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间取得平衡,偏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更强调精准、效率”,周茂华指出。
中泰证券研究所宏观首席分析师梁中华表示,我国近几个月经济数据不断回升,更多是靠生产和投资带动,需求恢复较慢。部分领域存在积压需求集中释放的情况,比如汽车、地产等,对短期需求起到了很大的支撑作用;一旦集中释放结束,后续需求端的压力可能会更大,国内通胀会趋于回落。货币方面,央行也更强调稳增长和防风险均衡,未来将以结构宽松政策为主导。
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为下半年经济工作指明了方向,扩内需为战略基点,要持续扩大国内需求,扩大最终消费、扩大有效投资。宏观政策方面,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注重实效,要保障重大项目建设资金;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推动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确保新增融资重点流向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等。
(信息来源:21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