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就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要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推动研究生教育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坚持“四为”方针,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
在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中国经济需要通过创新提升生产效率与国际竞争力,实现经济转型升级。但是,目前中国遇到两大挑战,一是某些国家试图打压中国高科技产业与企业,并试图推进在科技领域与中国的“脱钩”,比如在教育研究和学术交流等方面设置各种限制;二是国内的基础研发能力还不足,尚待加强,创新型人才仍然不能满足需求,创新能力还需要加强。
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改革教育体制与科研体制,加快培养创新人才,释放和提高创新能力,弥补科研创新的短板,推动中国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发展阶段,跨过中等收入陷阱,抵消人口老龄化的冲击,最终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为此,在过去几年,从小学教育到大学教育,都在积极推动体制改革,研究生教育改革也是重要的一环。
中国教育与科研体制改革需要加快,目前的改革就是要改变功利主义导向,打破一些被固化的利益分配机制,激励更多的人投身于创新事业。事实上,中国有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才,也有全球第二大科研经费的投入,但是,如何利用这些人才和资金,高效地推动中国基础研究和科技发展,是我们要面对的最大挑战。
7月30日,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委发布通知,要求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其中提出,要科学、理性看待学术论文,注重论文质量和水平,不将论文发表数量、影响因子等与奖励奖金挂钩,不使用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专项资金奖励论文发表。高校与科研院所长期以来过度依赖通过发表论文的数量对研究人员与科学家进行考评,这牵扯到基金申请、职务晋升以及相关收入增加等方面,不利于研究人员成为创新链条上的一员。
真正需要突破的科研领域,在短时间内做出颠覆性创新是非常困难的,往往需要数年甚至几十年持续研究才会有成果。但是在现有的相关评价体系之下,鲜有能够坐得了这样的“冷板凳”的人。
因此,在科学研究中,部分人首先考虑的是对自己是否有利,从而导致基础研究薄弱,长期可持续研究少,而在热门领域的研究资源又严重过剩。为什么中国在一些关键技术、材料等领域长期依赖进口而没有突破,就是因为缺乏市场效益的同时,科研资金投入上也蜻蜓点水,导致相关领域的研究缺乏积极性。
现在,中小学教育已经改变以分数为导向的应试教育体制,从源头上改变功利主义导向,同时也应加强大学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能力培养,尤其是要激励人们独立思考和研究的文化。高校与科研院所应该进一步改革考评政策,摆脱论资排辈的权威文化,在基础研究中加大投入,鼓励年轻人与众不同的创新,而非跟从和模仿。
在当前正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应该加快教育改革与科研体制改革,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为中国的科技创新事业及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信息来源:21经济网)